凱達微信號:KDCY553362
梅州單叢茶 |
2013/3/25 9:19:43 |
梅州是 單從茶之鄉。 單叢茶是介于全發酵的紅茶與不發酵的綠茶之間的半發酵烏龍茶,它體現了烏龍茶制作過程最精細的制茶工藝。單叢茶成品茶既有綠茶的清香,又有紅茶的濃厚滋味,是集花香、蜜香、果香、茶香于一體的濃香型茶葉。由于獨特的制作工藝,形成了它特殊的品質----條索緊結,呈烏褐色或灰黃褐色,油潤,具有自然的花香、山韻蜜味;湯色橙黃(初制茶)或金黃(精制茶),透徹明亮;滋味醇爽、持久、回甘力強;極耐泡等特點。 梅州茶葉生產歷史悠久,農民素有種植茶樹和加工茶葉的習慣。公元960~1280年間的《惠州府志》中就有長樂(今為五華縣)生產土茶的記載。梅縣陰那山靈光寺和大埔縣西巖山西竺寺的歷代和尚,都在寺廟前栽種茶樹,加工茶葉。明朝時期茶葉生產已遍布全市,清朝時各縣相繼出現名茶產區,如梅縣清涼山茶、興寧縣官田茶、五華縣天柱山茶、豐順縣馬圖茶、大埔縣西巖茶、平遠縣鍋茶和南臺茶、蕉嶺縣黃坑茶等地方八大名茶。1860年汕頭辟為商埠后,茶葉成為外銷商品,梅州的茶葉遠銷東南亞諸國,特別是清涼山茶,條索緊結勻整,香氣清芳馥郁,湯色碧綠,清徹明亮,滋味甘醇爽口,深受消費者歡迎,在華僑中享有盛譽?谷諔馉幤陂g,由于汕頭淪陷,出口中斷,茶價下跌,加之連年戰亂,農民無力經營茶園,僅限于山區或寺廟的地方零星種植。新中國成立后,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廣大農民大力墾復和開辟新茶園,興辦國營和集體茶場,發展茶葉生產。20世紀60年代,蕉嶺縣率先興辦以茶為主的國營華僑農場和廣福茶場,梅縣有清涼山、興寧在南華崗相繼辦起國營茶林場,大埔縣在西巖山組建起集體所有制的西巖茶場,并引進云南大葉和梅占等良種,推廣等高水平開墾,深耕改土,深溝厚肥種植,鋪草覆蓋,分段修剪養蓬,分批留葉采摘等先進技術;改革制茶工藝,實行半機械化或機械化生產,茶園面積不斷擴大,產量逐年增加,品質顯著提高。到1980年止,茶園面積由1949年494公頃擴大到2467公頃,茶葉產量從1949年73.55噸增加到710.90噸。 1990年,梅州市茶樹種植面積達5600公頃,總產量2238噸,分別比1978年增長124.6%和256.8%。到1996年,茶園面積達1.2萬公頃,其中投產茶園7333公頃,茶葉產量6000噸。2000年,茶園總面積1.2萬公頃,總產量8300噸。 |